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彎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彎針乃針灸臨床常見之異常情況,指施針過程中針體於體內發生彎曲變形之現象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「毫針微通其氣」,然操作不當易致經氣逆亂而發此變故。其成因可分為經絡層面與操作層面:
一、病機溯源
- 經脈拘急:針刺得氣過驟,引動經氣暴發,《針灸大成》謂「氣至如魚吞鉤」,若患者經脈本有鬱熱或寒凝,可致局部經筋攣急,纏裹針身而彎曲。
- 穀氣相搏:針尖誤觸骨膜或肌腱,《素問·刺要論》言「刺骨毋傷髓」,此際經氣與穀氣相爭,針體受筋肉蠕動之力而折曲。
三才針法中,若天人兩部深淺失度,針體穿行層間遇阻力時尤易發生。
二、辨形施治
- 單弧彎曲:針柄偏向一側,多屬太陽經或陽明經氣上逆所致。可循《標幽賦》「推內進搓,隨濟左而補暖」之法,持針柄徐緩捻轉,使經氣調達後順勢出針。
- 多段曲折:針身呈蛇形彎折,常見於厥陰經部位風木之氣亢盛者。當效法《金針賦》「青龍擺尾」之術,分段辨識經氣流向,以「一進三退」之勢次第引針外出。
- 盤針現象:針尖反折成鉤者,乃氣血瘀滯太甚,《針經指南》稱此為「滯針之變」,須以導氣針法配合患者呼吸調息,使氣血流通後方可行針。
三、古法今用
《黃帝內經》未直接言及彎針處理,然《靈樞·邪客》「持針之道,堅者為寶」之訓可為綱領。後世發展出「觀氣」「辨勢」二法:
觀氣者,察針柄顫動方向可知經氣走向;辨勢者,依《針灸問對》所載,視皮膚皺摺紋理判斷內部經筋拘急方位。現代臨床結合經絡檢測儀,可於彎針時偵測穴區阻抗變化,輔助判斷經氣鬱滯程度。
四、預防要義
- 進針時當遵循《難經》「當刺之時,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」的古訓,以揣穴法探知組織結構。
- 行針手法宜合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「靜意視義,觀適之變」之旨,根據經脈氣血流注速度調整提插節奏。
- 選針須應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》「長短粗細,各有所施」之則,面部用針宜細柔,筋肉豐厚處可選彈性較佳之針具。
此症雖屬意外,然深究之實為經氣運行之象徵,故《類經圖翼》云:「針變者,氣之變也。」昔年葉天士曾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載一病例,彎針後竟意外疏通患者多年頑痹,可見經氣調適之妙,非盡為險候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