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豌豆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豌豆瘡

豌豆瘡,見於《外台秘要》,為中醫古籍對「天花」之別稱,屬古代疫病範疇。此疾因其瘡疹形如豌豆而得名,其病症兇險,傳染性強,歷代醫家多有論述,歸於溫病、時疫門類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豌豆瘡乃外感「疫癘之氣」所致,其氣毒烈,多從口鼻侵入,內犯肺衛,蘊於血分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熱毒內蘊,外發為瘡」,乃正虛邪盛,毒邪外透之象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毒邪壅滯營血,燔灼氣分,致氣血兩燔,外現斑疹。

臨床表現

初期多見高熱、頭痛、身痛,類似傷寒表證;隨後熱毒深入,發為紅色斑疹,漸成水泡,膿皰,中央凹陷如臍,形似豌豆。疹發遍身,以頭面、四肢為甚,皰破後易潰爛結痂,若毒邪內陷,可致神昏、吐血、便血等危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歷代醫家對豌豆瘡之治,首重清熱解毒、涼血透疹。

  1. 初起熱毒在表:可用「升麻葛根湯」解肌透疹,佐以金銀花、連翹清熱解毒。
  2. 熱毒熾盛期: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,重用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,犀角(今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涼血解毒。
  3. 疹陷陰傷:若後期陰液耗損,宜「增液湯」養陰生津,配伍丹皮、赤芍涼血化瘀。

外治法則以清瘡斂膿為主,古方多用「紫草膏」塗敷,或黃柏、苦參煎湯外洗,以祛腐生肌。

歷史與現代意義

豌豆瘡(天花)曾為全球大疫,中國唐代《外台秘要》已載其治法,明清時期更發展「人痘接種術」預防,開免疫學先河。今雖因牛痘普及而絕跡,然其於中醫溫病理論與疫病防治史上,仍有重要學術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