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唇裂

證名

  1. 先天缺唇或外傷所致之唇破裂
    中醫認為,先天缺唇(兔唇)多與胎元不足、母體氣血失調或外感邪氣干擾胎兒發育有關。此類病症屬「五軟五遲」範疇,與腎精虧虛、脾胃氣血生化不足相關。外傷所致唇裂,則因局部經絡受損,氣血瘀滯,影響傷口癒合。
  2. 口唇乾燥裂開,甚則滲血疼痛
    此症多因 脾經蘊熱,耗傷陰津,或 陰虛內燥,津液不能上承於口唇所致。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,若脾胃積熱或久病陰虧,皆可導致唇部失潤,出現乾裂、脫屑,甚則裂口滲血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熱邪蘊積脾胃,循經上灼口唇。
  • 陰虛津虧:久病、熬夜或熱病後期,陰液耗損,無以濡養唇膚。
  • 血虛風燥:血虛生風,肌膚失養,常見於慢性貧血或失血者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養陰清熱潤燥:適用於脾胃熱盛兼陰傷者,方選 瀉黃散(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甘草)合 益胃湯(沙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),以清瀉脾熱、滋陰生津。
  • 滋陰降火:若屬陰虛火旺,可選 知柏地黃丸,滋腎陰而清虛熱。
  • 外用潤膚:以麻油、蜂蜜或當歸紫草膏塗敷裂處,潤燥止痛。

相關中醫理論
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提及「口唇者,脾之官也」,強調唇部狀態反映脾胃功能。若脾失健運,濕熱內蘊,可進一步影響津液輸布,加劇唇裂。此外,《外科正宗》記載「唇燥裂由血熱生風」,指出血分鬱熱亦為致病因素,治療需兼顧涼血潤燥。
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不涉及現代醫學建議及注意事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