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完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【完壁】詳解

一、詞源與經典出處
「完壁」為中醫眼科金針撥障術專用術語,首載於清代黃庭鏡《目經大成》卷二,列為「金針開內障八法」之關鍵步驟。其名取「完璧歸趙」之意,喻指針具退出時需如護璧般謹慎,確保內障浮翳穩定歸位,避免復發。

二、操作技法解析

  1. 術式要領

    • 針退三分:金針將內障撥離瞳神後,須先回針至「護睛水」(房水與玻璃體交界處)邊界,使浮翳穩固懸浮。
    • 分段出針:分兩階段緩慢抽針,先退半針,靜候「少息」(約3-5息),待氣血調和後再完全退出,防止內障因氣機擾動而復位。
  2. 氣血觀測要點
    據《銀海精微》所載,出針時須察「目眥血絡之色」,若見脈象沉緩、白睛無赤脈暴張,為氣血平和之兆,此時出針最合機宜。

三、理論依據

  1. 與藏象關係
    此術契合「肝開竅於目」理論,《內經》云:「肝受血而能視」,完壁階段強調緩出針,實為調節肝血上注之力,避免血隨針逆導致睛珠震顫。
  2. 經絡機轉
    手太陽小腸經「至目內眥」,金針退針時沿該經別絡緩抽,可藉經氣牽引之力穩固內障位置,此與《靈樞·經筋》「太陽為目上綱」之說相呼應。

四、歷代醫家見解
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卷八補註:「完壁非獨退針之法,實收攝元神之要」,強調出針時以意導氣,使神光內斂。
  • 《眼科龍木論》以「如抽絲」喻其操作節奏,主張「一吸退一黍」,與呼吸吐納相合。

五、現代應用延伸
當代中醫結合解剖學發現,此技法能有效減少玻璃體擾動,其分段出針模式與眼球內壓調節機制暗合,體現傳統技法與現代醫學的跨時代對話。

(按:本文所述皆屬中醫傳統技術範疇,具體施術需專業醫師辨證操作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