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頑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頑痹
頑痹是中醫病名,指皮膚肌肉麻木不仁、不知痛癢或手足酸痛的證候,亦可寫作「(疒帬)痹」。此證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,是痹證中病勢較為頑固、遷延難癒的一種類型。
病因病機
頑痹的形成主要與久風入中、氣血失和有關。《醫林繩墨·痹》明確指出:「久風入中,肌肉不仁,所以為頑痹者也。」根據中醫理論,其病理機轉可歸納如下:
- 風邪久羈:外感風邪日久不祛,漸次入裏,阻滯經絡氣血運行
- 氣血不足:正氣虧虛,營衛失和,肌膚失於濡養
- 痰瘀互結:久病入絡,痰濕瘀血互結,痹阻經脈
臨床表現
頑痹的主要症狀特徵為:
- 皮膚感覺異常:局部或廣泛性麻木不仁,痛覺、觸覺減退或消失
- 運動功能障礙:手足酸重疼痛,活動不利
- 病程特點:病情纏綿難癒,反覆發作
證候分類
- 風寒頑痹:麻木重著,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舌淡苔白
- 氣血兩虛頑痹:麻木時輕時重,面色少華,乏力氣短,舌淡脈細
- 痰瘀阻絡頑痹:麻木固定不移,肌膚甲錯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頑痹以「祛風通絡、調和氣血」為基本治法,根據不同證型臨證加減:
- 風寒型:宜祛風散寒,選用防風湯加減
- 氣血虛型:宜益氣養血,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
- 痰瘀型:宜化痰逐瘀,選用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
古籍參考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和《醫林繩墨》外,《證治準繩》、《醫宗金鑒》等中醫典籍亦對頑痹有詳細論述,認為此證與「久病入絡」、「痹久成痿」等病理變化密切相關,治療上需注重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