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頑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頑瘡
病名,出自《辨證錄》卷十三。
- 即惡瘡,詳見「惡瘡」條目。
- 指瘡瘍經久不癒,纏綿難斂之證。其症見瘡口久不癒合,時有膿血滲出,瘡面晦暗或腐穢,周圍皮色紫滯,病程遷延。此多因氣血虧虛、經絡瘀滯,或餘毒未清,導致正不勝邪、瘡毒內蘊所致。
中醫病機分析:
- 氣血兩虛:久病耗傷氣血,肌膚失養,瘡口難斂。
- 瘀血阻絡:氣滯血瘀,經絡不通,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致瘡毒留連。
- 濕熱餘毒:瘡瘍初期治療未盡,濕熱之毒未清,沉伏於肌腠,時發時止。
治療原則:
- 行氣活血:適用於氣滯血瘀證,方如《辨證錄》所載救頑湯加減,常用藥如當歸、赤芍、川芎、香附等,促進氣血運行。
- 托毒生肌:若兼氣血虛弱,可配伍黃芪、人參等益氣托毒,配合白芷、乳香、沒藥以斂瘡生肌。
- 清解餘毒:若有濕熱殘留,可佐以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,以防瘡毒復燃。
補充說明:
頑瘡與一般瘡瘍不同,其特點在於「頑固難癒」,故治療需注重標本兼治,既需疏通局部氣血,亦當調護整體正氣。歷代醫家強調「久病入絡」,臨床可酌情加入蟲類藥(如全蠍、蜈蚣)通絡散結,增強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