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頑核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頑核癧
病名:頑核癧為中醫外科疾病之一,屬皮下慢性腫物範疇,首載於《瘍醫大全》。其名「頑」字,意指腫核頑固難消;「核」為形如彈丸之結塊;「癧」則為中醫對局部結塊之統稱。
病因病機:
此症多因情志失調、肝氣鬱結,導致氣滯血瘀;或兼痰濕內阻,凝結於皮下經絡而成。中醫認為,人身氣血貴在流通,若長期鬱怒憂思,氣機不暢,則血行遲滯,津液輸布失常,遂化為痰瘀互結,形成固定不移之皮下結塊。
臨床表現:
初起時皮下顯單一圓形結核,大小若彈丸,觸之質地堅實,邊界清晰,推之可動,表面光滑。此症特異之處在於——
- 不癢不痛:不同於癰疽瘡瘍,頑核癧無紅腫熱痛等陽證表現,屬陰證範疇。
- 病程緩慢:結核經年累月亦不見明顯增大,亦無潰破之虞。
治法與調攝:
古籍多記載此症「臨床不需治療」,然須辨證論治。若兼見肝鬱者,可輔以疏肝解鬱之劑,如逍遙散加減;痰濕明顯者,可酌用二陳湯合消瘰丸化裁。日常宜調暢情志,避免鬱怒,並節制炙煿厚味,以防助濕生痰。
鑒別診斷:
需與瘰癧(如頸淋巴結結核)、肉瘤(脂肪瘤)等區別。瘰癧多發且易成串,後期或潰破流膿;肉瘤質軟如棉,按之壓扁。頑核癧則獨發、質硬而長期穩定,此為辨證關鍵。
按:此症雖屬良性,然若突然增大或變硬,須考慮其他病變可能,宜結合四診詳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