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頑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頑疝

病名:頑疝為中醫疝病之一,指睪丸腫大但無明顯疼痛之症候。此病多屬先天稟賦不足或氣機失調所致,與「癲疝」病症相通,見載於明代醫家龔廷賢所著《壽世保元》卷五。

病因病機
頑疝之成因,主要與肝腎兩經關係密切。中醫理論認為,肝主疏泄,其經脈循行繞陰器;腎主生殖,開竅於二陰。若先天稟賦薄弱,或肝氣鬱滯、寒濕內侵,導致經脈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結聚於陰器,形成睪丸腫大之頑疝。此症雖腫脹明顯,然因痰濕或氣滯為主,故疼痛不顯,與「寒疝」「筋疝」之劇痛有別。

證候特點
頑疝臨床表現以單側或雙側睪丸腫大為主,觸之質地偏軟或呈囊狀,表面光滑,按壓無痛感,或僅有輕度脹感。患者多伴見體倦乏力、舌質淡胖、苔白膩等痰濕內阻之象,或見情志鬱結、脈弦滑等肝氣不舒之候。

相關典籍
除《壽世保元》外,歷代醫籍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「癲疝」類似證治,描述其「陰囊腫大如升如斗,不癢不痛」,並歸類於「無痛性疝」。清代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指出,此症多因「濕痰下注」或「氣虛下陷」,與後天失養或勞傷脾土相關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頑疝,首重辨證分型。若屬痰濕凝滯者,宜用「導痰湯」加減以化痰散結;肝鬱氣滯者,可選「柴胡疏肝散」合「橘核丸」疏肝理氣;若兼腎氣不足,則以「濟生腎氣丸」溫腎化氣。外治法則可輔以艾灸氣海、關元等穴,或局部敷貼辛溫通絡之藥。

鑑別診斷
頑疝需與「水疝」(鞘膜積液)、「寒疝」(陰囊冷痛拘急)及「狐疝」(腹股溝疝)區分。其關鍵在於腫物性質與疼痛有無,且頑疝病程多纏綿,少有急性發作。

附:癲疝條
癲疝為古籍中頑疝之別稱,二者病因證治相類。《醫學入門》稱其「陰囊頑腫,不痛不癢」,強調痰濕瘀阻之病機,治法亦以行氣化痰、軟堅散結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