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頑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頑癬
病名,屬慢性頑固性皮膚疾患,首載於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其成因主要為風、濕、熱、蟲四邪相搏,蘊結肌膚,久羈不去,致使血燥風毒內蘊,上犯脾、肺二經,外發肌表而成。
病機與證候
初期多見皮膚瘙癢無定處,繼而浮現淡褐色粟粒狀丘疹,表面覆有細薄白屑,狀如糠秕。若遷延失治,則疹粒逐漸蔓延,相互融合成片,皮損區域增厚粗糙,紋理加深,狀若苔蘚,邊界清晰。其形或圓或斜,或如錢幣,或似地圖,色呈灰白或暗褐,搔之雖劇癢卻無痛感,甚則抓破滋水,結痂疊起。此病特徵為病程纏綿,反覆發作,尤以春夏季節或情志不暢時加重。
治療準則
總以「養血潤燥、祛風除濕」為大法,兼清熱殺蟲。
- 內治方藥:
- 血虛風燥證:首選當歸飲子(《醫宗金鑒》),方中當歸、生地、白芍養血滋陰,荊芥、防風、白蒺藜疏風止癢,輔以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。
- 濕熱蘊結證:可予四物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,以四物湯為基,合防風、蟬蛻祛風,苦參、知母清熱,適用於疹色偏紅、搔破滲液者。
- 蟲毒為患:加烏梢蛇、全蠍等蟲類藥搜風通絡,或以蘆薈丸(《醫宗金鑒》)驅蟲解毒。
- 外治諸法:
- 以土元(地鱉蟲)焙乾研末,調麻油塗敷,取其活血破瘀、攻毒散結之效。
- 亦可選用羊蹄根(土大黃)搗汁外擦,或苦參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煎水熏洗,以清熱除濕。
- 若皮損肥厚如革,可配合火針點刺或砭鐮法,令局部氣血得通,藥力易透。
古籍探究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強調:「頑癬多緣風濕蟲,血燥皮枯癢無休」,指出病位雖在肌腠,實與臟腑氣血失和相关。《外科啟玄》則提「久癬不愈,必先調脾」,蓋因「脾主肌肉」,健脾可化濕濁,助氣血生化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