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唇里穴
定位與出處
唇里,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。其位在下唇內側黏膜處,與任脈之承漿穴前後相對,屬口腔內特定刺激點。
主治功能
此穴在中醫臨床中主要用於以下病症:
- 消化系統疾患:如黃疸,與脾胃濕熱或肝膽鬱滯相關,刺血可助清泄濕熱。
- 口腔病症:包括口臭、口噤(牙關緊閉)、齒齦炎、口腔炎等,屬胃火上炎或心脾積熱時,刺血能瀉火解毒。
- 外感疫病:古籍提及對「瘟疫」的輔助療效,可能與其通調局部氣血、清熱袪邪有關。
- 面頰腫痛:通過刺激唇里,可引熱下行,緩解陽明經循行部位的腫脹。
操作手法
傳統以三棱針快速點刺出血,出血量以數滴為度。此法屬「刺絡療法」,符合《內經》「菀陳則除之」的原則,適用於實熱證或瘀滯病症。
理論基礎
- 經絡聯繫:下唇屬任脈與足陽明胃經交會區域,承漿為任脈終末穴,唇里與其相應,故能調節胃腸與任脈氣機。
- 臟腑關聯:中醫認為「脾開竅於口」,唇里穴刺激可間接影響脾運化功能,改善濕熱內蘊所致的黃疸或口瘡。
- 局部作用:黏膜層血管豐富,刺血能直接疏通局部氣血,對口腔炎症具瀉熱消腫之效。
古籍佐證
《千金要方》列其為「黃疸」要穴,後世醫家擴展應用於熱證、急症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亦收錄此穴,強調其瀉實特性。
現代應用
雖現代針灸臨床較少單用此穴,但在口腔黏膜病或急症熱證中,仍可作為輔助選穴,結合其他穴位增強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