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輓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輓法
輓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偏風候》,其後唐代孫思邈於《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七進一步記載:「左右輓,前後拔」,描述此手法以雙手左右推拉或移動肢體、關節,具有舒展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
手法要領
輓法操作以「緩、穩、均」為原則,施術者以雙手固定患處兩端,透過左右對稱的牽引或平移動作,使局部組織得到鬆解。常用於四肢關節及腰背部,如肩關節輓法則一手握腕,一手扶肩,輕柔帶動上肢左右擺動;腰部輓法則需患者俯臥,施術者雙掌分置腰脊兩側,交替橫向推移。
中醫理論依據
輓法符合「疏通經絡,滑利關節」的治療理念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」,輓法透過外力引導,能化解氣滯血瘀,促進經氣流通。其作用機理可分三層:
- 表層:鬆解肌肉筋膜,改善局部拘急。
- 中層:調節衛氣運行,增強抵禦外邪之力。
- 深層:影響衝任二脈,間接調理臟腑功能。
臨牀應用
- 痹證:針對風寒濕邪客於經絡,輓法配合抖法可祛除凝滯。
- 筋傷:緩解跌撲損傷後關節錯縫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,輓法能助其復位。
- 氣機紊亂:對於肝鬱氣滯引起的脅痛,輕柔輓動肋間可疏泄鬱結。
與其他手法區別
輓法有別於單純的「搖法」或「抖法」,其特點在於雙向平面運動,且幅度較小,屬「柔術」範疇。清代《小兒推拿廣意》將輓法列為「八輕手法」之一,強調其「引而不發」的特性,適合體弱或急性期患者。
古籍延伸
明代《普濟方·推拿門》補充輓法需「察其呼吸,隨息而動」,意指操作時須配合患者呼吸節奏。清代《厘正按摩要術》則記載輓法可結合点穴,如輓拉下肢時配合按壓陽陵泉,以增強舒筋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