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晚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晚發,病名。伏氣溫病的別稱。
1.冬令受寒,邪伏至清明後始發的溫熱病。《時病論.晚發》:「晚發者,亦由冬令受寒,當時未發,發於來年清明之後,夏至之前,較之溫病晚發一節,故名晚發病也。」
2.夏受暑濕,留伏至秋冬而發的溫熱病。亦稱伏暑晚發。《傷寒指掌》:「晚發者,夏受暑濕之邪,留伏於里,至秋新邪引動而發也。」《重訂廣溫熱論.濕火之症治》:「發於處暑以後者,名曰伏暑,病尚易治;發於霜降後冬至前者,名曰伏暑晚發,病最重而難治。參見伏暑、伏暑晚發條。
晚發病是由於冬令受寒,邪氣伏於內,至清明後,外感風邪,內伏之寒邪與外感之風邪相合,發為溫熱病。其起病較晚,故稱晚發病。
晚發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、頭痛、身痛、煩躁、口渴、咽痛、咳嗽、胸悶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便秘、尿赤、尿黃、舌紅、苔黃、脈數等。
晚發病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散寒為主。可用銀翹散、桑菊飲、荊防敗毒散、麻杏石甘湯等方藥治療。
晚發病的預防主要是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在冬季,要注意加衣保暖,不要過度勞累,以免受寒。在春季,要注意天氣變化,不要貪涼,以免受風寒。如果出現發熱、頭痛、身痛、煩躁、口渴、咽痛、咳嗽、胸悶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便秘、尿赤、尿黃等症狀,要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