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晚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晚發乃中醫溫病學之專有名詞,為伏氣溫病之別稱,其病機特點為邪氣伏藏體內,逾時而發,依發病時節與邪氣性質可分為兩類:

一、冬寒伏發型 《時病論》曰:「冬令受寒,當時未發,發於來年清明之後,夏至之前。」此證屬冬感寒邪,潛藏少陰,待春陽升發之際,邪從熱化。其證見:

  • 發病特徵:發熱不惡寒,口渴引飲,溲赤
  • 脈象:多現數脈或滑數脈
  • 舌象:舌質紅而苔薄黃
  • 病理機轉:寒邪化熱,由里外透,與春溫相類而發病稍遲

二、暑濕伏發型 《傷寒指掌》云:「夏受暑濕之邪,留伏於里,至秋新邪引動而發」,此類又可細分:

  1. 伏暑(處暑後發)

    • 病位:多伏於膜原、三焦
    • 主症:寒熱往來如瘧,午後熱甚,頭重身困
    • 特點:邪淺病輕,易透達
  2. 伏暑晚發(霜降至冬至發)

    • 病位:深伏營血分
    • 主症:夜熱早涼,神昏譫語,或斑疹隱現
    • 特點:
      • 邪深病重,呈「濕熱氤氳」之態
      • 易夾雜痰瘀,纏綿難解
      • 若兼新感引動,可見表里同病

此二型均屬「伏邪自內而發」,《溫熱論》所謂「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」正言其伏邪特性。病機關鍵在於正虛邪戀,其中伏暑晚發尤需辨明濕熱比重:偏濕重者苔膩脈濡,偏熱重者絳舌燥脈,臨證當細審伏邪所在層次(衛氣營血)與兼夾病機(食滯、痰飲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