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晚嫁難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晚嫁難產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載於《胎產輯萃》,指女子年過三十方初婚妊娠,因生理變化而致分娩困難之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女子「天癸」與筋骨盛衰隨年齡變化而異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提及「女子三七腎氣平均,故真牙生而長極」,意指二十一歲後筋骨強健,而至「五七陽明脈衰」(三十五歲左右),氣血漸虛,胞脈韌性降低。晚嫁者因適婚年齡延後,筋骨、產道久未經生育擴張,兼之腎氣始衰,氣血運行不如少壯流暢,致使臨產時「產門不開,交骨不開」,發為難產。此與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所述「氣血不足,產戶狹小」之理相通。
臨床特點
- 產程延滯:因胞宮收縮力減弱(中醫稱「產力不足」)或產道緊束,胎兒難以娩出。
- 兼證:多伴見氣血兩虛證候,如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,脈沉細等,此因高齡初產婦「先天腎氣已虛,後天脾土失養」所致。
治法與方藥
- 未病先防:臨月可服苧麻根飲(《胎產輯萃》方),取苧麻根甘寒滑利之性,活血清熱而通胞脈,佐當歸、川芎養血活血,助鬆弛產道。
- 辨證施治:
- 氣血虛弱者,用蔡松汀難產方(黃耆、當歸、茯神等)補氣催生;
- 氣滯血瘀者,選加味芎歸湯(川芎、當歸、龜板等)開骨散結。
理論延伸
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闡明:「腎氣足則胎自易娩」,強調晚產者需注重補腎調衝任。中醫古籍亦載有「針灸至陰穴」輔助轉胎之法,結合藥療以調動氣血。此症反映了中醫「因人制宜」的辨證觀,將體質、年齡與產育機制相互參合論治。
(全文依中醫典籍理論綜述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