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惋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惋惋
「惋惋」為中醫典籍中描述情志與臟腑功能失調的特有術語,意指一種深沉的情緒低落狀態,伴隨精神萎靡、意志消沈之表現。此詞首見於《素問·著至教論》:「腎且絕,惋惋日暮,從容不出,人事不殷」,揭示了其與腎精虧虛、陽氣衰微的密切關聯。
中醫病機與臟腑關係
- 腎虛為本
中醫認為「腎藏精,主志」,腎精虧耗可致志失所養,表現為精神不振、情緒低落。「惋惋日暮」更隱喻腎陽不足,如日暮陽氣衰微,無法溫煦心神,故患者多伴畏寒、倦怠、動作遲緩等症。 - 心神失養
「惋惋」與心腎不交相關。腎陰虧虛則心火獨亢,擾亂神明;或腎陽虛衰,心陽失助,皆可致神思不屬、情緒沈鬱。此類病機常見於虛勞、鬱證等病症。
與現代醫學的對照
中醫「惋惋」之態,近似現代醫學的抑鬱傾向,然其論治更重整體調攝:
- 精血不足型:多見於久病體虛者,症見恍惚健忘、目眩耳鳴,治宜填精補髓,如左歸丸、龜鹿二仙膠。
- 陽氣虛衰型:以畏寒肢冷、神情淡漠為主,方選右歸丸加減,佐以溫通心陽之品。
古籍延伸探討
《靈樞·本神》提及「腎藏精,精舍志」,說明腎精充沛則志意堅定;反之則「意不存人」,與「惋惋」之「人事不殷」相呼應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強調「凡憹憹、惋惋之狀,總屬真陰內奪」,主張從補益肝腎論治。
綜言之,「惋惋」不僅是情志描述,更是腎氣衰敗、陰陽失和的外顯徵象,反映了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