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口燥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唇口燥裂
證名,指口唇乾燥,甚則裂開之證候。此證多因體內陰津虧損,或脾熱熾盛,灼傷津液,致使口唇失於濡養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陰津不足:
- 素體陰虛,或熱病、久病耗傷津液,導致胃陰不足,津液不能上承於口唇。
- 《溫疫論·數下亡陰》提到:「津不到咽,唇口燥裂,緣其人陽臟多火而陰虧。」指出若反覆攻下,津液大傷,陰虛火旺,則易見此證。
- 脾熱熾盛:
- 脾開竅於口,若脾胃積熱,或過食辛辣厚味,熱邪上蒸,灼傷唇部津液,亦可致唇口燥裂。
- 外感燥邪:
- 秋燥之氣侵襲,或長期處於乾燥環境,外燥引動內熱,加重津液耗損。
辨證論治
- 陰虛津虧型:
- 症狀:唇口乾燥、裂開,甚則出血,伴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- 治法:養陰潤燥,兼清虛熱。
- 方藥:
- 清燥養營湯(《溫疫論》):適用於熱病後陰傷,津液不足者。
- 沙參麥冬湯加減:滋養肺胃之陰,適用於陰虛燥熱明顯者。
- 脾熱熾盛型:
- 症狀:唇口燥裂,伴口臭、煩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脾瀉熱,佐以生津。
- 方藥:
- 清熱養營湯:清熱兼養陰,適用於熱盛傷陰者。
- 瀉黃散加減:清瀉脾胃伏火,適用於脾胃積熱明顯者。
- 兼有裡熱實證:
- 若唇口燥裂伴見陽明腑實證(如腹滿便秘、潮熱譫語),可選承氣養營湯(《溫疫論》),瀉下熱結兼養陰液。
外治法
- 可配合潤唇膏(如以蜂蜜、麻油調製)外塗,緩解乾裂。
- 針灸可選足三里、三陰交、合谷等穴,以調理脾胃、滋陰生津。
相關古籍記載
- 《溫疫論》強調「數下亡陰」致唇口燥裂,需顧護陰液,不可過用攻下。
- 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,唇裂多屬「脾胃熱盛」或「血燥風侵」,治法當辨虛實。
此證雖以陰虛、脾熱為常見,然臨床須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