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頺(亦作「鼻頹」)為中醫病名,指鼻涕下流不止之證候。「頺」字於《正字通》中註解為「頹」之訛寫,與「頹」字相通,形容涕液傾瀉如頹敗之狀。此病與「鼻淵」密切相關,然更強調涕液流失之病理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膽熱上移於腦:
據《醫學原理》所述,膽腑鬱熱,循經上擾於腦,熱灼腦絡,化濁下滲為涕,發為鼻頺。此機理與《素問·氣厥論》「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」相呼應,膽熱為關鍵病源。 - 肺脾氣虛:
肺氣虛寒,衛外不固,寒凝津停;或脾虛濕盛,運化失職,水濕上泛鼻竅,皆可致清涕長流,屬虛寒性鼻頺。 - 外感風熱或風寒:
外邪襲表,肺竅不利,若風熱壅肺則涕黃稠,風寒客肺則涕清稀,日久不癒可轉為鼻頺。
證候分型
- 膽熱型:涕黃黏稠如膿,量多腥臭,伴頭痛目眩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肺脾虛寒型:涕清稀如水,遇寒加重,面色晄白,氣短乏力,舌淡苔白,脈濡弱。
治法方藥
-
膽熱證:
- 主方:防風通聖散加減(防風、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大黃、薄荷、麻黃等),疏風清熱、通腑瀉膽。
- 加減:若熱盛加黃芩、龍膽草;涕濁腥臭加魚腥草、敗醬草。
-
肺脾虛寒證:
- 主方:溫肺止流丹(人參、荊芥、細辛、訶子、甘草等)合玉屏風散,益氣固表、溫肺止涕。
- 加減:脾虛甚者加白朮、茯苓;鼻塞加辛夷、蒼耳子。
相關鑑別
- 鼻淵:鼻頺側重涕液流失之狀,鼻淵則以鼻塞、濁涕不止為主,二者病因相近,然鼻淵病程較長,常兼頭痛記憶減退。
- 鼻鼽:以陣發性噴嚏、清涕如水為特徵,多屬肺脾腎陽虛,與鼻頺之持續性流涕有別。
古籍考據
《黃帝內經》首提「膽熱移腦」之病機,後世如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闡述:「鼻頺者,腦熱液滲,下流不止」,明示熱邪上擾之病理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區分虛實,提出「實者瀉膽,虛者溫肺」之治則。
此病名今少用,臨床多歸入「鼻淵」或「腦漏」範疇,然其專指涕液下流之特徵,仍具中醫辨證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