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腕踝針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腕踝針療法

腕踝針療法為針刺療法之一種特色技法,其特點在於選取腕關節與踝關節上方特定刺激點進行治療。此法於1976年首見文獻記載,其理論基礎結合經絡學說與現代解剖學概念,將腕部與踝部分別劃分為六個刺激點,對應人體不同區域與臟腑功能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十二正經中手六經與足六經分別循行於腕踝部位,通過刺激這些區域的特定點位,可調節相應經絡氣血,達到疏通經絡、平衡陰陽之效。腕踝針的刺激點分布,與傳統經絡之「皮部」理論相呼應,透過淺刺皮下,激發衛氣運行,從而影響深層臟腑功能。

操作手法

  1. 定位取穴

    • 腕部六點:沿腕橫紋上兩橫指處,內側至外側依序標記為上1至上6點,分別對應前額、頭面、胸腹等區域。
    • 踝部六點:沿內外踝尖上三橫指處,分為下1至下6點,主治腰腿、下腹及下肢疾患。
  2. 針刺技巧
    採用細針(通常為0.25mm直徑毫針),與皮膚呈15度角進針,沿皮下淺刺約1.4寸,針體平行置入,無需提插撚轉手法,亦不追求傳統針刺的「得氣」感。針刺後留針30分鐘以上,期間患者可自由活動,以促進氣血流通。

適應症

腕踝針療法以「調神止痛」為核心,尤其擅長治療以下病症:

  • 痛症:如頭痛、牙痛、關節痛、腰腿痛、痛經等,屬中醫「不通則痛」範疇者。
  • 功能失調:失眠、神經衰弱、胃腸功能紊亂(如過敏性腸炎)、哮喘等,與氣機升降失常相關之疾。
  • 皮膚疾患:如皮膚瘙癢、蕁麻疹等風邪客表之症。

療程與特點

此療法主張輕柔淺刺,避免強刺激,符合中醫「治神」思想。一般每日或隔日施術一次,10次為一療程,慢性病需連續數療程。其優勢在於操作簡便、安全性高,且患者耐受性佳,適合懼針或體弱者。

腕踝針療法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,遠道取穴」的治療原則,透過遠端刺激調節整體,為現代針灸學中具實踐價值的一門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