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腕踝針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腕踝針療法

腕踝針療法,又稱腕踝針法或腕踝針刺法,是一種針刺療法,於1976年首次報導。它通過針刺腕關節或踝關節上方的特定刺激點(腕部和踝部各有六個刺激點)來治療疾病。

根據經絡學說,腕踝針療法通過針刺特定的刺激點,調節經絡氣血,疏通經絡,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。

在進行針刺時,選定合適的刺激點後,沿皮下向上刺入約1.4寸深。不需要特殊手法操作,也不需要出現針感。留針時間應超過半小時,每天或隔天進行一次,連續進行十天作為一療程。

腕踝針療法主要用於神經性疼痛和某些功能性疾患的治療,例如頭痛、牙痛、關節痛、腰腿痛、月經痛、失眠、哮喘、過敏性腸炎、神經衰弱和皮膚瘙癢等。

根據《黃帝內經》和《靈樞·經脈》的記載,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上貫心肺,出腋下,下循臑外,行太陰之側,結於大指之端。足太陰脾經起於大趾之內,斜走內踝,循脛骨下廉,出外踝下,結於足小趾之端。

腕踝針療法具有簡便易行、療效顯著、無痛苦、無副作用等優點,因此得到了廣泛的臨床應用。在治療神經性疼痛方面,腕踝針療法有著顯著的療效,能有效緩解頭痛、牙痛、關節痛、腰腿痛、月經痛和失眠等症狀。同樣地,在治療功能性疾患方面,腕踝針療法也具有良好的療效,能有效改善哮喘、過敏性腸炎、神經衰弱和皮膚瘙癢等症狀。

總結而言,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,腕踝針療法在臨床上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