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腕骱骨脫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腕骱骨脫出

腕骱骨脫出,又稱腕骨脫位,為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。此症因外力所傷,致使腕部關節骨節錯位,失去正常對合,臨床表現以局部腫脹、疼痛、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跌僕、墜墮、扭挫等外力作用,導致筋脈受損,氣血凝滯,骱骨失其常位。或因肝腎虧虛,筋骨失養,稍受外力即易脫骱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凡骨節脫臼,皆因筋弛縱,不能束骨。」故筋傷為脫骱之關鍵。

證候辨析
患者腕部可見明顯畸形,或凸或凹,觸之劇痛,關節活動障礙,嚴重者伴隨瘀血積聚,皮膚青紫。若傷及經絡,氣血運行受阻,則腫痛加劇;若遷延未治,恐致氣滯血瘀成痼疾,甚則關節僵硬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此症以手法復位為先,輔以藥物調理。手法需循「欲合先離」之理,牽引後依骨節走向復位,如《傷科匯纂》所載:「須察其脫出方向,或上或下,或左或右,依法接之。」復位後,外敷活血化瘀膏藥,如七厘散、如意金黃散等,內服可選活血止痛湯、復元活血湯以行氣散瘀。

相關記載
歷代醫家對腕骱骨脫出論述甚多,《傷科補要》詳述腕骨結構與脫位機轉,強調「骨錯者筋必傷」,故療程中需兼顧舒筋活絡;《證治準繩》則指出,復位後當以杉木板或柳枝固定,靜養為宜,避免再度錯位。

此症屬中醫「脫臼」範疇,與西醫之腕關節脫位相類,然中醫尤重整體調攝,結合氣血經絡理論,形成獨特療癒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