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腕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腕癰
病名
腕癰,亦稱「手腕癰」、「手屈發」、「手牛押屈」、「龜毒」、「鼓槌風」、「手腕疽」,乃癰疽發於手腕部之病症。首載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,屬外癰範疇。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手三陽經(手太陽小腸經、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)風火熱毒凝滯,氣血壅遏而成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手腕為多經交會之處,氣血運行易受外邪阻滯,若兼濕熱內蘊或氣血虧虛,則更易釀膿成癰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高腫紅赤,灼熱疼痛,手腕活動受限,甚則屈伸不利。根據癰疽發展順逆,可分為兩類:
- 順證:膿成迅速,潰破後膿液稠黃,瘡口易斂,多屬熱毒熾盛但氣血尚充。
- 逆證:漫腫平塌,久不潰膿;或潰後膿液清稀,瘡口晦暗,甚則露筋損骨。此多因正氣不足,毒邪內陷,轉為陰疽難癒之候。
治法
1. 內治
- 初起熱毒壅盛:宜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,選方如《外科證治準繩》荊防敗毒散(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等),或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- 膿成未潰:托毒透膿,可投透膿散(黃芪、當歸、穿山甲、皂角刺)。
- 逆證虛寒:需溫補託毒,方用十全大補湯或陽和湯(熟地、肉桂、麻黃、鹿角膠等)。
2. 外治
- 初起腫痛:以清熱消腫為先,外用洪寶膏(《醫宗金鑒》方:天花粉、黃柏、大黃等研末調敷),或金黃散。
- 膿成已潰:提膿祛腐,用九一丹或五五丹引流;後期生肌收口,選生肌玉紅膏或桃花散。
- 久潰不斂:需補益氣血外治,如附子餅灸法溫通經脈,助瘡口癒合。
預後與轉歸
順證者多隨膿泄毒散而癒;逆證則可能遷延成頑疽,或損傷筋骨,甚至引發附骨疽(無頭疽),需長期調治。《瘍科心得集》強調,手腕皮薄肉少,瘡瘍易傷及經絡,故早期辨明虛實、標本兼治尤為關鍵。
相關記載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手腕癰疽,毒發三陽,宜審經絡所司,分氣血虛實。」說明治療須結合經絡辨證與整體虛實。此症與「兌疽」(掌後銳骨處之疽)相鑑別,後者病位更深,預後較差。
(按:腕癰詳論可參見「外癰」及「癰疽」諸條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