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口瞤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唇口瞤動
證名
唇口瞤動,指口唇顫動不能自制之證,屬中醫「風動」範疇,首見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七。此證多因肝風內動、血虛風燥,或脾虛失攝所致,臨床須辨明病機,分型論治。
病因病機
- 肝風內動:
《嵩崖尊生書》卷六載:「唇瞤,唇動不止也,屬肝風。」肝主筋,風性主動,若肝陰不足、肝陽偏亢,或情志鬱結化火,皆可引動肝風,循經上擾口唇,致筋肉瞤動。 - 血虛風燥:
陰血虧虛,筋脈失養,虛風內生,風燥相搏,發為唇顫。此類患者多兼見皮膚乾燥、舌淡脈細等血虛之象。 - 脾虛失攝:
脾主肌肉,若久病脾虛,氣血生化不足,肌肉失於濡養;或中氣下陷,固攝無權,亦可致唇口顫動不休。
辨證論治
- 肝風型:
- 主證:唇顫明顯,或伴頭暈目眩、煩躁易怒、舌紅苔薄黃、脈弦數。
- 治法:平肝息風。
- 方藥:柴胡、防風、荊芥疏風透邪;山梔清肝瀉火;薏苡仁、赤小豆利濕健脾以絕風痰之源;當歸養血柔肝,生甘草調和諸藥。
- 血虛風燥型:
- 主證:唇顫時作,面色無華,皮膚乾燥,舌淡脈細。
- 治法:養血祛風。
- 方藥:四物消風散(當歸、生地、川芎、赤芍、防風、荊芥、白鮮皮等)加減,滋陰養血,祛風潤燥。
- 脾虛型:
- 主證:唇顫日久,氣短乏力,納差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。
- 治法:補脾益氣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加減,重用黃芪、白朮、黨參健脾升陽;佐升麻、柴胡升舉清氣。
古籍參考
- 《雜病源流犀燭·口齒舌病源流》提及:「有唇口瞤動,或生核者,宜苡仁湯。」此方以薏苡仁為君,健脾滲濕,佐以清熱化痰之品,適用於痰濕阻絡所致之唇顫。
補充說明
中醫認為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然唇口瞤動除與肝、脾、血相關外,亦可能涉及陽明胃經。若兼見口臭、苔黃膩,可考慮胃熱上衝,加用清胃散(升麻、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丹皮)以清瀉胃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