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汪宦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汪宦,字子良,號心榖,明代著名醫家,新安醫派代表人物之一,原籍安徽祈門。早年攻讀儒學,後轉而潛心醫道,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獲薦入太醫院,任吏目一職。
學術貢獻與醫學思想
汪宦精研《內經》《傷寒》等典籍,融會新安醫學特色,主張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,強調四診合參與臟腑辨證的統一性。其學術思想體現於《醫學質疑》一書,該著作對明代醫理、診法及方藥運用提出獨到見解,尤其探討「陰陽標本」與「氣血調和」的關係,影響後世溫補學派的發展。
醫學實踐與交流
嘉靖年間,汪宦與徐春甫等醫家共創「一體堂宅仁醫會」,為中國早期醫學學術團體之一。此會提倡「仁心仁術」,注重醫者間的經驗交流與醫德培養,推動了新安醫學的理論與臨床結合。
著作總覽
- 《醫學質疑》:現存刊本,內容涵蓋診斷辨證與治療原則,詳述其對脈學、藥性及方劑配伍的考證,如闡釋「痰火證治」與「脾胃升降」的關聯。
- 《證治要略》(佚):據史料推測,應為臨床證治綱領,側重外感與內傷雜病的分類施治。
- 《統屬診法》(佚):或系統整理脈診、舌診等技法,反映其「以統馭屬」的診斷學思路。
汪宦之醫學成就,彰顯新安醫家重經典、融臨床的特質,其著作與醫會活動,對明清醫學的學術整合具有承啟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