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汪淇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代醫家汪淇(約17-18世紀),字瞻漪,又字右之,浙江錢塘(今杭州)人士,為清初婦科與兒科領域之重要代表。其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對前人醫籍的整理註釋與臨證專著的編撰,尤以婦科調理、胎產護養及小兒撫育見長。
學術背景與著作特色
汪淇深研明代武之望《濟陰綱目》,為該書詳加註釋,使其內容更臻系統化。其註解不僅梳理原文脈絡,更融入個人臨床心得,尤其側重「調經帶、安胎產」之辨證要訣,反映其對婦科氣血辨治的重視。所著《保生碎事》(又名《濟陰綱目補遺》)專門論述產後調護與嬰幼兒急救法,書中載錄「臍風撮口」等新生兒危症處置,並收錄多首實用驗方,如外用臍瘡藥末的配伍與炮製法。
另撰《慈幼綱目》,集中體現其小兒調養思想。書中強調「小兒臟腑嬌弱,攻伐宜慎」,主張以食療配合推拿、貼敷等外治法處理常見病症,如記載「五疳辨治」時,區分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虛損對症用藥,展現清代兒科辨證精細化趨勢。
臨證學術觀點
- 婦科重肝脾:承襲「女子以肝為先天」之說,注重疏肝解鬱與健脾益氣並行,針對崩漏提出「涼血不宜過寒,止澀當兼化瘀」的治療準則。
- 產後宜溫通:主張產後雖多虛證,然「瘀未盡不可驟補」,善用生化湯加減,佐以艾灸關元、氣海等法溫通胞脈。
- 小兒外治法:推崇「小兒用藥如袖箭,貴在精準」,發展出藥浴方(如黃柏、苦參煎湯浴身退胎熱)及穴位敷貼(蓖麻仁搗敷囟門治鼻塞)等簡便療法。
版本流傳與影響
其註本《濟陰綱目》由武林(杭州)書坊刊刻,清代多次翻刻流傳,至近代仍有影印本行世;《保生碎事》因實用性強,內容被後世《婦嬰至寶》等醫籍轉引。汪氏著作注重臨床操作性,較少抽象理論闡發,體現清代江浙醫家講求實效的學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