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口蠕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唇口蠕動
病證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為小兒常見病證之一。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唇口不自主地輕微顫動或蠕動,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
中醫病機
中醫認為,「唇為脾之華」,即唇部色澤與形態可反映脾胃的盛衰。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云:「口唇者,脾之官也。」脾主肌肉,開竅於口,若脾氣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肌肉失於濡養,則可見唇口蠕動之象。此證多因小兒脾胃嬌弱,飲食不節,或久病耗傷脾氣所致。此外,脾虛日久,亦可累及肝血不足,肝風內動,而加重蠕動症狀。
辨證論治
本證以脾虛氣弱為主要病機,治宜補脾健胃,益氣生血。經典方劑選用七味白朮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藿香、木香、葛根組成,功能健脾益氣、和胃生津,適用於脾虛津傷之證。若兼見肝血不足,可酌加當歸、白芍以養血柔肝;若氣虛甚者,可加黃耆以增強補氣之效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脾胃氣虛,則口唇蠕動」,進一步強調脾胃與唇症的關聯。此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亦指出,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易因餵養不當或外感病邪損傷脾胃,導致此類虛風內動之證。臨床辨證時,需與「肝風內動」或「熱極生風」所致之抽搐相區別,後者多伴見高熱、神昏等實熱證候,治法迥異。
總結
唇口蠕動一證,根源在於脾胃虛弱,治療當以調補中焦為主,佐以養血熄風。透過健運脾土,使氣血充盈,則肌肉得養,唇動自止。歷代醫家對此證的論述,均體現中醫「治本求因」的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