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汪若源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汪若源

汪若源,明代醫家,生平履貫未詳,然其於中醫痘疹之學頗有建樹,所著《痘疹大成》(又稱《汪氏痘書》)為其代表作,刊行於世,對後世痘疹治療與理論發展具有一定影響。

學術背景與貢獻

  1. 痘疹專科之學
    明代中醫對痘疹(天花、麻疹等)之診治已趨系統化,汪若源承襲前人經驗,結合臨床實踐,於《痘疹大成》中詳述痘疹之病因、病機、辨證及治法。該書強調「痘為陽毒,發於五臟」,反映當時醫家對痘疹與臟腑氣血關係之認識。
  2. 辨證論治理論
    書中提出痘疹分期論治:

    • 初發期:以透表解毒為主,常用升麻葛根湯等方,助邪外透。
    • 見點期:重視清熱涼血,兼顧顧護脾胃,如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  • 收靨期:強調滋陰生津,防餘熱傷陰,方選沙參麥冬湯類。
      此分型體現中醫「因時制誼」的治療原則。
  3. 藥物與外治結合
    除內服方劑外,汪氏亦記載外用療法,如以紫草油塗抹痘瘡,或艾灸特定穴位(如合谷、足三里)以助透發,顯示明代醫家對綜合療法的重視。

理論特色

汪若源繼承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,認為痘疹邪毒易耗傷陰液,治療上注重「清熱不傷正,解毒兼養陰」,善用生地、玄參等滋陰藥配伍黃芩、連翹等清熱藥,反映其扶正祛邪並重的思路。

歷史評價

雖汪氏生平事蹟史料記載有限,然《痘疹大成》內容詳實,系統性強,為明代痘疹專科重要文獻之一,亦為後世研究古代傳染病治療提供重要參考。其結合理論與實用的編撰風格,顯示明代中醫臨床醫學的蓬勃發展。

(註:古籍所述療法需置於歷史脈絡理解,現代醫學對傳染病防治已有長足進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