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汪文綺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汪文綺,字蘊谷,清代安徽休寧縣人,出身世醫之家,承襲家族醫學淵源,潛心鑽研《黃帝內經》及歷代醫家典籍,尤對明代張景岳(張介賓)之學說深有心得,推崇其「陽非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論,並融合己見,發揚扶陽抑陰之治法。

學術思想與著述

汪氏臨證重視陽氣之作用,主張「扶陽抑陰」,此觀點與張景岳「溫補學派」一脈相承,強調人體陽氣為生命之本,陰精雖為物質基礎,然需陽氣之溫煦推動方能發揮功能。其辨證多從陽虛立論,善用溫補之劑,尤重脾腎二臟,認為腎陽(命門之火)為全身陽氣之源,脾胃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樞,二者虛衰則百病叢生。

所著《雜證會心錄》為其臨床心得彙編,書中收錄內科雜病證治,闡述辨證思路與用藥經驗,如對虛勞、泄瀉、痰飲等症,常以附子、肉桂、人參等溫補藥為主方,佐以健脾滲濕之品,體現其「補火生土」之治法特色。另撰《脈學注釋匯參證治》(又稱《衛生彈求集》、《秋香館求集匯參證治》),內容結合脈診理論與臨床證治,注解脈象機理並附方藥,現存刻本傳世。

脈學與診法貢獻

汪氏於脈學研究上,主張「脈為氣血先兆」,認為脈象變化能敏銳反映臟腑氣血盛衰,尤重沉脈、遲脈等陰脈之辨識,以判斷陽虛程度。書中參合《瀕湖脈學》等前人著述,輔以個人驗案,強調脈證合參,避免「舍脈從證」或「舍證從脈」之偏頗。

歷史定位

汪文綺屬清代溫補學派之實踐者,其學術繼承張景岳而有所發揮,臨床以溫陽治法見長,並透過著述將家傳經驗系統化,對皖南醫界影響頗深。兩部傳世醫書不僅反映其學術思想,亦為研究清代新安醫學流派之重要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