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汪元軾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汪元軾
生平與醫學背景
汪元軾,字正希,號古香,清代江蘇長洲縣人,出身醫學世家。其父汪學舟為當地名醫,精於醫理,曾創製「保陰煎」一方,廣為流傳。汪元軾承襲家學,深得中醫理論精髓,後任長洲醫學訓科,執掌地方醫政,兼具臨床與學術影響力。
學術貢獻與著作
汪元軾曾於清代醫刊《吳醫匯講》中撰寫《讀先祖「保陰煎」謹記》一文,闡釋其父所創方劑的精要。該文不僅體現其對家傳醫學的承繼,更反映他對「滋陰養液」治法的深刻理解。清代醫家重視養陰學派思想,而「保陰煎」之方名,暗示其方義以固護陰液為本,可能結合了六味地黃丸、生脈散等經典滋陰方劑的配伍特點,用於陰虛內熱或虛火亢盛之證,展現汪氏對「陰陽調和」核心理論的把握。
中醫理論與臨床特色
清代江南醫家多受溫病學派影響,汪元軾所處的長洲地區(今屬蘇州),更是溫病學說發展重鎮。其父「保陰煎」的設計,可能融合了葉天士「存津液」與吳鞠通「養陰清熱」之旨,針對江南濕熱氣候導致的陰傷證候。此類方劑常以生地、麥冬、玄參等藥物為君,佐以茯苓、山藥健脾滲濕,體現「滋陰不滯脾」的用藥智慧。
汪元軾的醫案雖散佚未全,但從其職務與著述推測,他可能擅長調治內傷雜病,尤其重視肝腎陰虛或溫病後期陰液耗損之證,並在地方醫學教育中推廣「辨證論治」與「方劑加減」的臨床思維,對清代中醫藥的傳播有所貢獻。
歷史定位
汪元軾代表清代世醫家族的學術傳承,其結合家學與官醫身分的經歷,反映當時地方醫學體系中「醫政合一」的特點。其父「保陰煎」的流傳,亦見證江南醫家對滋陰理論的發展與實踐,為後世研究中醫方劑史提供重要線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