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亡津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亡津液
亡津液,又稱亡津,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人體津液因各種原因大量耗損或消亡的病理狀態。津液為人體正常水液之總稱,具有滋潤臟腑、濡養肌膚、調節陰陽等重要作用,一旦虧耗過甚,將影響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,甚則導致陰陽失衡。
病因病機
亡津液多因以下兩類因素所致:
- 誤治傷津:
- 誤汗:過度發汗(如辛溫解表劑使用不當),使津液隨汗外泄。
- 誤吐:頻繁催吐(如誤用湧吐藥),耗傷胃津。
- 誤下:濫用峻下藥物(如大黃、芒硝),致腸道津液流失。
- 熱邪熾盛:
- 外感溫熱病邪(如暑溫、陽明經證),或內傷陰虛火旺,熱盛煎灼津液,形成「熱熾津傷」之候。
臨床表現
依據津液耗傷程度與相關臟腑受累,可見以下徵象:
- 輕症:口燥咽乾、皮膚乾澀、小便短少、舌紅少津。
- 重症:目眶凹陷、筋脈拘急(因「津血同源」,津虧血燥則筋失濡養)、煩躁譫語(熱擾心神),甚則四肢厥冷(津竭陽脫)。
病機演變
中醫認為「津能載氣」,故亡津液常伴隨氣隨津脫,出現氣短乏力、脈微細等氣虛證;若遷延不癒,可進一步發展為陰虛內熱或亡陰證,表現為五心煩熱、盜汗、舌絳無苔等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提及:「大下之後,復發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。」強調誤汗下致津傷的病機。
- 《溫病條辨》指出:「熱之所過,其陰必傷。」闡明溫熱病邪與津液耗損的因果關係。
此證候需結合具體病因與臟腑辨證,於臨床治療時以「保津存液」為首要原則,再依病性寒熱虛實選方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