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亡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亡血
在中醫學中,亡血指體內血液大量耗損或流失的病理狀態,屬於氣血津液病變的範疇。此概念源自古代醫籍,如《傷寒論》提及:「病人脈微而澀者,此為醫所病也。大發其汗,又數大下之,其人亡血。」說明誤治(如過度發汗、峻下)可能導致津血虧耗,進而引發亡血。
病因與表現
亡血的成因多端,包括:
- 失血過多:如吐血、衄血(鼻出血)、便血、尿血、崩漏(婦科出血)、外傷出血等,血液大量外溢,使氣隨血脫。
- 內傷耗血:長期勞倦、七情過極(如憂思鬱怒)、久病虛損,導致陰血暗耗,臟腑失養。
- 醫源因素:誤用汗、吐、下等治法,損傷營血。
臨床表現以血虛證與氣血兩虛證為主,常見面色蒼白、唇甲淡白、心悸氣短、頭暈眼花、脈微細或芤(中空如葱管)等。若亡血過速,可能進一步出現「氣隨血脫」的危重症候,如四肢厥冷、汗出淋漓、神志恍惚等。
病機與相關理論
中醫認為「血為氣之母」,血液大量流失不僅傷陰,更會損及陽氣。
- 血虛失濡:血少則不能滋養臟腑經絡,影響肝藏血、心主血的功能,引發眩暈、失眠、肢體麻木等。
- 氣血雙虧:血脫則氣無所附,形成氣血俱虛,如《靈樞》所言:「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」,強調津血同源。
- 五臟受累:
- 肝:肝藏血不足,可見視物昏花、筋脈拘急。
- 心:心血虧虛,症見心悸、健忘。
- 脾:脾不統血,加重出血傾向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血脫:專指急性大出血,病勢急驟,屬亡血的嚴重表現。
- 血虛:泛指血液不足,未必有明顯失血病史,病勢較緩。
- 津傷:重點在體液耗損,如大汗、嘔瀉所致,與亡血病理有別但可並見。
亡血作為基礎病機,可見於多種病證,如「血證」「虛勞」等,需結合具體病因與臟腑定位辨治。古代醫家強調「有形之血難以速生」,治療上注重益氣生血、標本兼顧,如當歸補血湯以黃芪倍於當歸,體現「益氣攝血」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