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亡血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亡血家
在中醫學中,「亡血家」一詞泛指具有長期出血病史,或體質偏於易於出血傾向之人。「亡」有耗損之意,「血」則指人體之陰血與營血,故亡血家即陰血虧虛、氣隨血脫者。此概念源於《傷寒論》,張仲景於第87條明言:「亡血家,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栗而振」,揭示了此類體質的治療禁忌與病理特徵。
病因病機
亡血家的形成,多與肝不藏血、脾不統血,或陰虛火旺迫血妄行有關。長期失血(如崩漏、吐血、衄血等)或慢性消耗性疾病(如虛勞),皆可致氣血兩虛。血為氣之母,血虧則氣無所依附,故易見氣虛陽弱之象;而血屬陰,陰血不足則陽氣浮越,虛火內生,進一步加重出血風險。
證候特點
- 陰血虧虛: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甲淡白,頭暈眼花,心悸失眠,舌淡脈細弱。
- 氣隨血脫:若急性大失血,可見四肢厥冷、汗出淋漓、脈微欲絕等危候。
- 虛陽外越:陰不制陽時,偶見顴紅、潮熱、乾咳等假熱之象,然本質仍屬虛寒。
治療禁忌
仲景強調「不可發汗」,因汗法屬「陽」,需陽氣推動陰液外泄。亡血家本已氣血俱虛,強發其汗恐更傷營血,導致陰陽兩脫,出現惡寒戰慄(寒栗而振)之危症。後世醫家延伸此理,認為辛溫燥烈之藥(如麻黃、桂枝)及耗氣動血之法(如針刺泄氣)均須慎用。
歷代醫家補充
-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婦人亡血」與半產漏下相關,提示婦科失血亦屬此範疇。
- 溫病學派葉天士提出「久病入絡」,認為慢性亡血者多兼瘀血阻絡,需養血兼以通絡。
亡血家的辨證核心在於「本虛標急」,臨床須遵「有形之血不能速生」之訓,以甘溫益氣、血肉填精(如當歸、阿膠)為主,佐以斂陰固脫,方符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