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唇菌

唇菌,又稱「繭唇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鮑氏《驗方新編》卷一。其症主要表現為口唇腫脹隆起,翻突如菌狀,伴隨疼痛,甚則潰破出血,久而不癒。此病多因心脾二經積熱,毒火蘊結,上攻於唇所致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唇癌」相似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唇菌之發病與心脾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云:「口唇者,脾之官也。」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,若脾經鬱熱,或心火亢盛,循經上炎,燔灼唇部,則氣血壅滯,化腐成毒,發為腫突潰爛之症。此外,長期情志不遂、飲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邪毒,亦可助長火毒之勢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時,唇部出現硬結或腫塊,逐漸增大,形如菌狀,色或紫或赤,觸之堅硬,疼痛明顯。日久則表面潰爛,滲流血水,邊緣不齊,甚則翻花如楊梅狀。患者可伴見口乾煩熱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唇菌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結為主,並根據病機深淺分型施治:

  1. 心脾熱毒證:唇腫灼痛,潰爛出血,心煩口渴,治宜瀉心清脾,方用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2. 氣血瘀滯證:唇部腫塊堅硬,色紫暗,疼痛固定,治宜活血化瘀,方選血府逐瘀湯佐以解毒之品。
  3. 陰虛火旺證:潰瘍久不收口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
外治方面,可選用珍珠散冰硼散局部外敷,以清熱斂瘡。若膿成不潰,則可配合針刺排膿。

古籍記載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繭唇由脾積火,初如豆粒漸如菌。」強調此病漸進性發展之特點。清代《外科正宗》亦載:「繭唇乃陽明胃中積熱,結於唇部。」進一步闡明其與脾胃熱結之關聯。

綜觀之,唇菌一病,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結合內服外治,以清解熱毒、調和臟腑為要,體現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