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亡陽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亡陽汗
亡陽汗,為中醫證候名,指陽氣極度虛衰、欲將脫絕時所出現的大汗淋漓之症。此證多見於病情危重、正氣極度耗損之患者,其機理在於陽氣暴脫,固攝失職,津液隨之外泄,故而汗出不止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常見頭面汗出如淋,汗液多清冷,伴有口鼻氣息寒冷,四肢厥逆,手足色青,氣息短促微弱,精神萎靡,甚則意識模糊。舌淡胖而無華,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,均為陽氣衰微、陰寒內盛之象。
病因病機:
亡陽汗之形成,多因久病重疾損傷陽氣,或大汗、大瀉、大失血等導致陽氣驟脫,亦可因誤治(如過用寒涼攻伐之藥)而引發。陽氣主溫煦與固攝,一旦衰竭,不僅無法溫養肢體,更失於固護腠理,致使津液外泄,形成亡陽汗證。
中醫辨治:
此證屬「脫證」範疇,病情凶險,當急予回陽固脫。《醫略六書·雜病證治》強調:「急宜溫補以追欲絕之陽」,故治法以大劑溫補元陽為主,可選用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或四逆加人參湯,以峻補元氣、回陽救逆。若兼陰液耗傷,可佐以龍骨、牡蠣等斂汗固脫之品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:
- 亡陰汗:雖同屬脫證,但亡陰以汗出黏熱、身熱煩躁、口渴唇焦為特徵,屬陰液枯竭,治宜益陰攝陽。
- 陽虛自汗:為平時陽氣不足,動則汗出,但無肢厥氣促等危候,病情較亡陽汗輕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