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亡陽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亡陽症

證名。指人體陽氣突然大量耗散,乃至亡逸脫失之危重證候。屬中醫「脫證」範疇,與「亡陰」相對,為陰陽離決之兆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過汗傷陽
    多因大汗淋漓,津液外泄,陽氣隨之脫失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言「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」,即因汗出過度,導致心陽衰微。另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汗源流》指出:「汗多不止,真陽亡脫,名曰亡陽症。」強調陽氣隨汗外泄而亡脫。
  2. 誤治損陽
    傷寒表證誤用火法(如艾灸、火熏等),逼迫陽氣外越。如《傷寒論》云:「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,亡陽,必驚狂,臥起不安。」此因火熱之邪擾動心神,陽氣浮越於外。
  3. 陽衰至極
    久病陽虛或陰寒內盛,陽氣衰竭,如重證心腎陽衰、陰盛格陽等,均可能驟發亡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
    身冷肢厥,面色蒼白或灰暗,冷汗淋漓(汗質稀冷),氣息微弱,精神萎靡或神志昏蒙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陽氣失溫:四肢拘急、肌肉僵硬(如「痹寒」之狀)。
    • 心陽暴脫:心悸怔忡、脈微欲絕,甚則驚狂躁動(因陽脫神浮)。
  • 舌脈:舌淡紫、苔白滑;脈沉遲微弱,或浮大無根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基本治則:急予回陽固脫,佐以斂汗鎮攝。
    • 桂枝附子湯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
      適用於汗多亡陽伴身體冷痛、四肢拘急者。方中桂枝、附子溫通心腎之陽,甘草緩急和中。
    •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(《傷寒論》):
      治火劫亡陽所致驚狂不安。桂枝湯去陰柔之芍藥,加龍骨、牡蠣潛鎮浮陽,蜀漆化痰定驚。
    • 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
      若陽脫甚而肢冷脈微,宜急投生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,大力回陽救逆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與亡陰之別
    亡陰症見身熱煩躁、汗黏如油、口渴飲冷、舌紅乾瘦;亡陽則以畏寒肢冷、汗冷清稀、不渴為特徵。然臨床常見陰陽俱脫,需辨主次而治。
  • 與單純陽虛之別
    陽虛多為慢性虛寒,亡陽則屬急驟暴脫,病情危篤。

文獻溯源

《傷寒論》詳述亡陽機理,提出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」「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」等論,奠定溫陽救逆之治法基礎。後世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亡陽危候,強調「陽脫者,速固其氣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