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伯順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伯順

生平與背景

王伯順為宋代醫家,具體生平及籍貫已不可考,然其醫學著作《小兒方》三卷見載於《宋史·藝文志》,顯示其專精於兒科領域。宋代醫學發展蓬勃,兒科(古稱「小方脈」)作為獨立專科逐漸成熟,王伯順之著作雖未見傳世,但可推測其內容應反映當時對小兒生理、病理及治療的獨特見解。

學術貢獻

  1. 《小兒方》之特色
    宋代兒科重視「小兒純陽之體」與「易虛易實」的生理特點,並強調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的致病機制。王伯順之《小兒方》可能收錄針對小兒常見症候的方劑,如驚風、疳積、痘疹等,治法當以輕靈透達為主,避免峻烈之藥。
  2. 與同時代醫家之關聯
    宋代兒科大家錢乙(著有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提出「五臟辨證」體系,影響後世深遠。王伯順或受此學風薰陶,其著作可能結合臟腑理論與臨證經驗,尤其重視脾胃調理,因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易因飲食失調致病。
  3. 用藥思想推測
    宋代兒科方劑多選用平和之品,如茯苓、山藥、陳皮等健脾藥,輔以鉤藤、蟬蛻等息風鎮驚。王伯順或亦遵循此原則,並因地制宜,融入江南濕熱氣候的治法特色。

歷史意義

王伯順雖著作散佚,但其名見載於官方史冊,反映宋代對兒科文獻的重視。其學術脈絡可置於錢乙、劉昉(《幼幼新書》編者)等醫家的承啟中,見證中醫兒科從經驗積累走向理論系統化的關鍵時期。後世《幼科發揮》《萬密齋醫書》等或間接吸收其學術精髓,延續宋以來兒科治療傳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