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伯偉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伯偉(約活動於清代中後期),字廷魁,祖籍山西晉陽(今太原一帶),為清代著名兒科醫家。其生平事蹟雖載錄有限,然於中醫兒科領域留有重要著作《天花八陣編》,反映其對小兒天花的診治具有獨到見解。
醫術專精與學術特色
王氏專攻兒科,尤擅痘疹(天花)治療。清代兒科稱「啞科」,因幼兒脈象未定、言語表達不周,診斷難度甚高。王伯偉承襲明代《痘疹全嬰金鏡錄》等兒科傳統,結合晉陽地域醫療經驗,發展出系統性的天花辨證體系。其「八陣」之說,可能援引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「新方八陣」思想,將天花病程劃分為八種關鍵證型(如「毒火壅盛陣」「氣虛陷頂陣」等),每陣配以相應方藥,體現「因證設陣、隨陣用藥」的戰術思維。
《天花八陣編》之貢獻
該書不僅收錄治痘驗方,更注重病機分析與治法演變:
- 病因觀:繼承「胎毒發動」理論,但強調「時氣引動」為發病關鍵,指出天花流行與季節、地域相關,暗合「五運六氣」學說。
- 診法創新:提出「觀痘先觀脾」之說,認為痘色晦暗或根盤不緊者,多屬脾土虛弱,當以補土(健脾)為要,此法異於當時主流清熱解毒思路。
- 用藥特點:善用晉地道地藥材如黃芪(北芪)、黨參,組方注重「托毒外出」與「護衛元氣」並行,如自擬「透膿保元湯」即含當歸、黃芪、穿山甲等,體現扶正祛邪並重原則。
歷史定位
王伯偉之學術在清代痘疹專科中獨樹一幟,其「八陣分類法」將兵法思維融入醫理,為中醫治療急性傳染病提供策略性框架。雖牛痘接種術後世普及使天花絕跡,然其辨證思路對現代中醫治療小兒皰疹性疾病仍具參考價值,如針對水痘、手足口病等「濕熱夾毒」證候,師其「清透並舉」之法可獲效驗。
附:清代兒科發展背景
康熙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系統整理痘疹診療後,民間醫家多專研於此。王伯偉與同期江南《麻科活人全書》作者謝玉瓊南北呼應,共構清代兒科「痘麻專論」雙峰,反映中醫對病毒性傳染病的早期認知水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