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勃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勃(西元649-676年)
唐代著名文人,兼通醫理,字子安,絳州龍門(今山西河津)人。名列「初唐四傑」之一,雖早逝,然才華橫溢,詩文傳世,且深諳傳統醫學要義。其秉持「人子不可不知醫」之理念,於文學創作之餘,亦潛心鑽研醫藥之術,並將儒學倫理與醫道相結合,體現古代文人「儒醫互通」之風範。
醫學著述與思想
- 《黃帝八十一難經》序文
王勃曾為《難經》撰序,該書為中醫經典之一,闡發《內經》奧旨,專論經脈、俞穴、脈診及臟腑生理病理,尤重「獨取寸口」之脈法。王氏序文雖佚,然可推測其對《難經》中以五行生剋解釋疾病傳變、三焦無形而有功等理論有所見解,反映其對醫經的深刻理解。 - 《醫語纂要》與醫論
據載著有《醫語纂要》一卷(或稱《醫語》序),內容或輯錄醫家格言,或闡發醫理。唐代醫學重實用,此書可能融合當時臨床經驗與理論,惜已散佚,難窺全貌。然從其「知醫為孝」的主張,可窺其重視醫道的普及與倫理價值。
醫文互證的學術特色
王勃所處的初唐時期,醫學受南北朝至隋的積澱,理論與方劑學趨於系統化。其醫學觀或受孫思邈《千金方》影響,強調「醫者意也」,注重辨證靈活。而《難經》序文的寫作,更顯示他對「醫經—經方」傳統的傳承意識,與文人「以醫養生」「以醫濟世」的實踐傾向。
歷史評價與影響
雖其醫著失傳,然王勃融合文學與醫學的嘗試,符合唐代士人「上醫醫國」的理想。其《滕王閣序》名句「窮且益堅,不墜青雲之志」,亦可視為對醫者堅守濟世精神的暗喻。後世文人如劉禹錫、蘇軾等繼承此風,進一步推動儒醫文化的發展。
(按:以上內容基於現存史料推衍,因王氏醫著早佚,部分論述為結合時代背景之合理闡釋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