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唇疽

唇疽,又稱唇口疽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口唇上下之疽瘍。其特徵為患處色紫、質硬、木痛,多因脾胃積熱上攻,蘊結於唇部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唇疽之發,主要與脾胃積熱相關。足陽明胃經環繞口唇,若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化火,導致脾胃熱毒壅滯,循經上攻,結聚於唇,氣血瘀阻,遂發為疽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,或體虛正氣不足,亦可誘發本病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時,患處腫硬,色紫或暗紅,疼痛明顯,觸之木硬,或伴輕微發熱。若熱毒熾盛,則腫勢漸大,疼痛加劇,甚則化膿潰破,膿液黃稠,周邊紅腫熱痛明顯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初期(熱毒初聚)
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散結消腫。
    • 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,可酌加黃連、黃芩以清脾胃之熱,或加連翹、蒲公英增強解毒之力。
    • 外治:以沖和膏陰毒內消散外敷,以行氣活血、散結消腫。
  2. 中期(熱毒壅盛)

    • 治法:瀉火解毒,透膿散結。
    • 方藥內疏黃連湯加減,可配合赤芍、丹皮涼血活血,或加皂角刺、穿山甲以助透膿。
    • 外治:若腫勢明顯,可用紫金錠磨水外塗,或敷如意金黃散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3. 後期(潰後調理)

    • 若膿成潰破,需排膿生肌,可選用托裡消毒散加減,以益氣托毒,促進瘡口癒合。

相關中醫理論

唇疽屬中醫「疽證」範疇,與「癰」有別。疽多因氣血虛寒或毒邪深伏,瘡形平塌,根腳散漫;而癰則陽熱壅盛,腫勢高突,易潰易斂。唇疽之治,重在辨明熱毒輕重,初期宜消,中期宜清,後期宜托,並結合外治以助療效。

此外,中醫強調「唇為脾之華」,故唇部疾患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,治療時需兼顧調理脾胃,以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