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朝弼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朝弼,字良叔,江西廬陵(今吉安)人,活躍於宋末元初之際,為儒醫兼通的代表性人物。早年潛心儒學,後轉攻醫道,融會儒學「格物致知」之理於醫術之中,其辨證思路深受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影響,以「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」為綱領,臨證時尤擅透過四診合參,辨析外感內傷之病機。

王氏醫術特重「方證相應」,主張「因證制方,隨方立義」,其著作《金匱歌》乃匯集歷代驗方,並以歌訣形式編纂,內容涵蓋內科雜病、婦人諸疾及瘡瘍診治等,反映其對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之繼承與發揮。文天祥為此書作序時,盛讚其「辨證如神」,可知其臨床辨證之精準。該書雖未見刊行,然從序文推測,書中當包含王氏對六經辨證、氣血津液辨治之獨到見解,且可能融入宋代盛行的「運氣學說」思想。

在學術淵源上,王朝弼的醫論可追溯至金元四大家之前的學術氛圍,其處方用藥或兼取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套路,又結合個人臨證經驗。尤其對脈學診斷極具心得,可能發展出結合「七表八裏」脈法與臟腑辨證的診斷體系。其醫案雖未直接流傳,然從文獻記載「無不貫通」之評語,可窺見其對五運六氣、經絡針藥等中醫核心理論的嫻熟運用,堪稱宋末融匯儒醫思想的實踐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