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萃農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王萃農(字聘之),江蘇甘泉縣人,為清中葉溫病學派重要傳承者。其學術成就集中體現於《醫學一貫》與《溫病辨證》二書,尤以熱病辨治體系見長,深得吳門溫病學派要旨。

《醫學一貫》學術特色
該書一卷本以「亢害承制」理論為綱,融合運氣學說與臟腑辨證,提出「六氣互含,五行錯綜」的病機觀。其中特別發展「三焦氣化失常致痞」理論,將《內經》「升降出入」學說具體運用於濕溫夾雜證候,創立「通陽不在溫,而在利小便」的治則,其方劑配伍尤重茯苓、杏仁、白蔻仁等輕苦微辛之品的組合運用。

溫病辨證未刊稿考略
據《甘泉縣志》記載,《溫病辨證》稿本原藏於王氏後人處,後散佚。從現存弟子鄭夢鯉《痰飲論》轉引內容可見,王萃農將葉天士「衛氣營血」辨證進一步細化,特別提出「血分伏熱三候」:一候夜熱早涼、二候皮膚甲錯、三候舌蹇囊縮,對後世辨識熱入心包先兆症狀具有啟發作用。在用藥方面,注重鮮藥應用,強調鮮蘆根、鮮生地等「取汁兌服」以存藥性。

學術淵源與影響
考其師承,王萃農早年師從吳縣薛雪門人周廣業,繼承《濕熱條辨》學術思想,並參以喻嘉言《尚論篇》辨治思路。其門人除鄭夢鯉外,揚州朱蘭臺在《疫疹一得》中多次引用王氏「熱郁玄府」學說,發展出以輕清透達為主的「揚州派」治法,可見其學說在淮揚醫派的深遠影響。

註:甘泉縣於雍正九年(1731年)析江都縣置,時屬揚州府,故歷代文獻或有記作「江都」者,實為同地異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