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殿標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殿標

王殿標,字佩坤,清代江蘇無錫縣人,為清代中醫世家代表人物之一,其生平雖史料記載有限,然著作內容涉及傷寒、金匱及外科領域,反映其學術範疇之廣博。

醫學著作與學術貢獻

  1. 《傷寒擬論》
    此書未見傳世,然由書名推測,當屬對《傷寒論》之發揮與註解。清代醫家多重視傷寒學派理論,尤其是對張仲景六經辨證的闡釋,王殿標可能結合臨證經驗,提出對傷寒病機、治法之新見解。
  2. 《鏡症編》
    「鏡症」一詞或取「以症為鏡」之意,強調臨床辨證之精準。清代醫家注重「四診合參」,此書可能系統整理症狀辨析之法,尤其可能側重舌診、脈診等診斷技術的應用,與當時盛行的溫病學派診法或有互通。
  3. 《金匱管窺》
    此書應為對《金匱要略》的專題研究。清代《金匱》注家如尤怡、徐彬等皆重視雜病辨治,王殿標可能通過此書探討內傷雜病之病機,如痰飲、血證、虛勞等,並結合臟腑經絡理論提出治法。
  4. 《外科余論》
    清代外科學受《外科正宗》影響甚深,此書或論及瘡瘍、癰疽等外證治療。王殿標可能融匯內科辨證思維,強調「外病內治」,如托毒透膿、調和營衛等法,反映中醫外科「整體觀」特色。

學術背景與時代脈絡

王殿標所處之清代中期,醫學呈現「傷寒與溫病並重」、「內外科融合」之趨勢。無錫地處江南,溫病學說盛行,故其著作或受葉桂(天士)、薛雪等溫病大家影響。此外,清代醫家喜以「擬論」、「管窺」為名,顯見其謙遜態度,亦反映當時醫學論著強調實證與個人心得之風氣。

理論特點推測

  • 傷寒與雜病互參:其著作涵蓋《傷寒》《金匱》,可能延續「仲景學派」傳統,注重方證對應,並結合江南地域多濕熱之氣候特點,調整經方應用。
  • 診法細緻化:《鏡症編》或反映清代診斷學發展,如舌苔辨證、脈象分型的系統化,可能引用《臨證指南醫案》等當代醫籍經驗。
  • 外科內治化:《外科余論》可能體現「消托補」三法之運用,重視脾胃氣血調護,與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之學術取向相近。

王殿標著作雖未刊行,然其學術選題反映清代中醫「博採眾長」之特色,兼顧經典傳承與臨證實用,在中醫發展史上具一定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