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王方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方慶(唐代醫家)
王方慶(公元7-8世紀),名琳,以字行,祖籍丹陽(今屬江蘇),後遷居雍州咸陽(今屬陝西)。他不僅是唐代重要官員,官至麟台令,更是深諳醫理、精通藥性的醫學家。
在中醫學術貢獻方面,王方慶有以下重要著作與成就:
醫藥著作
- 《新本草》四十一卷:在《唐本草》基礎上進行增補修訂,反映了唐代藥物學發展的新水平,載錄藥物種類更豐富,包含當時嶺南地區的特色藥材。
- 《藥性要訣》五卷:系統總結藥物性味歸經理論,詳述寒熱溫涼四氣與酸苦甘辛鹹五味的臨床應用要點,是唐代重要的藥性理論專著。
- 《隨身左右百發百中備急方》十卷:收錄各科急症救治方劑,尤重風症治療,體現唐代急症醫學水準。
- 《袖中備急方》:為前述備急方的精簡版本,便於隨身攜帶應用。
- 《嶺南備急方》:專門針對嶺南地區(今廣東、廣西一帶)多發的瘴癘、暑濕等病證,收錄當地特有藥材與療法。
編纂醫書
武則天時期奉詔監修張文仲等人所輯之《療風氣諸方》,該書專門針對唐代常見的風症(包含中風、頭風、風痹等病證),系統整理各類風病的辨證與治療方法。
學術背景
作為太子侍讀,王方慶得以接觸宮廷所藏醫學典籍,其學術思想兼具南北醫學特色。他特別重視:
- 藥物與地理關係:明確指出同種藥材因產地不同而藥效有異,倡導「道地藥材」觀念。
- 急症救治:強調風症發病急驟,治療當及時,其方劑組方簡潔,多用單驗方。
- 實踐取向:著作多冠以「備急」之名,體現其醫學以臨床實用為主的特點。
王方慶的著作雖已散佚,但《外臺秘要》、《證類本草》等後世醫書中仍可見到部分引文,其對風病治療與急症醫方的貢獻,在唐代醫學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