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唇焦

證名,指口唇呈現焦黑色之象,多與體內病理變化相關,常見於瘀血、食積或熱病傷津等證候。中醫認為,唇為脾之外候,其色澤變化可反映臟腑氣血狀態,故唇焦多提示內在失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瘀血內阻
    《醫學入門·傷寒雜症》提及:「無寒熱而唇焦者,多因血瘀。」瘀血阻滯經絡,氣血不榮於唇,可見唇色焦黑,伴見舌質紫暗、肌膚甲錯等。治宜活血化瘀,方選鱉甲煎丸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  2. 胃家實熱
    《傷寒溫疫條辨》指出:「唇燥裂,唇焦色,口臭,鼻孔如煙煤,此胃家實。」陽明腑實,燥熱內結,灼傷津液,致唇焦燥裂,兼見便秘、煩渴、脈洪大。治當瀉熱通腑,方用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
  3. 熱病傷津
    《溫熱經緯》云:「唇焦大渴,津液耗傷,清化為宜。」溫熱病邪耗傷陰津,或暑熱燔灼,致唇焦乾裂,伴高熱、煩渴、尿赤。治宜清熱生津,可選五汁飲加黃芩、知母,或白虎加人參湯;輕者以冬瓜煮湯代茶,清解暑熱。
  4. 食積化熱
    飲食不節,積滯中焦,鬱而化熱,上蒸於唇,可見唇焦黃燥,伴有脘腹脹滿、嗳腐吞酸。治宜消食導滯,方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

辨證要點

  • 瘀血證:唇焦色暗,舌有瘀斑,脈澀。
  • 胃家實:唇焦燥裂,口氣穢臭,腹滿便閉。
  • 熱傷津液:唇焦紅乾,渴喜冷飲,舌紅少苔。
  • 食積化熱:唇焦黃膩,脘痞嗳腐,脈滑數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活血化瘀:鱉甲煎丸、桃紅四物湯。
  • 瀉熱通腑:大承氣湯、涼膈散。
  • 清熱生津:五汁飲、沙參麥冬湯。
  • 消食導滯:保和丸、枳朮丸。

唇焦一證,須結合全身症狀辨明病機,針對病因調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