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王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宮

名詞來源

「王宮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五色》,其記載:「王宮在於下極。」清代醫家唐宗海於《中西匯通醫經精義》進一步闡釋:「王宮今名山根。」此處之所以稱為「王宮」,乃因內應於心,而心在中醫臟象學說中被喻為「君主之官」,故將與心相應的面部位置尊稱為「王宮」。

解剖位置

王宮位於面部,即兩目內眥之間的區域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的「鼻根」部位,亦為中醫面部望診中「山根」的所在。此處為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之處,經氣匯聚,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臟象對應

中醫認為,面部不同區域可反映五臟六腑的狀態,稱為「面部色診」或「五色診」。王宮(山根)主候心與小腸之氣。根據《靈樞·五色》:「闕中者,肺也;下極者,心也。」下極即王宮所在,其色澤、形態變化可作為診察心氣盛衰的依據。

經絡聯繫

王宮區域涉及多條經脈:

  1. 足陽明胃經:起於鼻旁(迎香穴),上行至山根。
  2. 足太陽膀胱經:起於目內眥(睛明穴),與山根相鄰。
  3. 督脈:行經鼻柱,與山根相連。

此處氣血充盈與否,可反映經絡通暢度及相關臟腑功能。

臨床診斷意義

  1. 色澤變化
    • 青黯:多見於心陽不足、心血瘀阻,或小兒驚風。
    • 赤紅:常見於心火亢盛或上焦熱證。
    • 蒼白:提示心血虛弱或氣血不足。
  2. 形態異常
    • 橫紋或凹陷:可能為心氣虛損或先天心氣不足之象。
    • 青筋暴露:小兒多見於脾胃虛弱或驚證,成人或為血瘀徵兆。

與其他名詞的區別

  • 山根:即王宮的別稱,為通用術語,側重解剖位置描述。
  • 下極:指王宮所處的相對位置(面部的下部極點),強調與上部「闕中」(眉心)的對應關係。

歷史文獻補充

除《靈樞》外,《類經》亦提及:「下極居兩目之中,心之部也。」進一步強化了王宮與心的關聯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四診心法要訣》則將山根納入面部望診系統,指出其「屬心,主血脈」,豐富了王宮的診斷內涵。

王宮作為中醫面部診法的重要標誌,不僅體現了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治理念,更反映了中醫整體觀下「形神合一」的理論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