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王光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光佑
王光佑,北宋時期醫家,活躍於約十世紀後期,具體生卒年及籍貫不詳。太平興國年間(976–983年),任職太醫院,參與北宋政府主導的本草修纂工程。當時朝廷詔令整理歷代醫藥典籍,王光佑與著名醫官劉翰等人共同籌劃編修事宜,廣泛蒐集唐代至宋初的方書與藥學文獻,對宋代官方本草學的系統化奠定重要基礎。
學術貢獻與時代背景
北宋初期,官方醫藥機構重視典籍整理,尤其繼承唐代《新修本草》的傳統,進一步擴充藥物種類與臨床應用。王光佑參與的修纂工作,可能涉及藥性理論的歸納、方劑配伍的考證,以及地方特有藥材的收錄。此類工程反映宋代醫學「重驗證、尚彙編」的特點,為後世《開寶本草》《嘉祐本草》等官修本草提供前期準備。
中醫藥學脈絡中的意義
王光佑的活動時期,正值中醫藥學從唐代經驗積累轉向宋代理論整合的過渡階段。宋代醫學強調「一方一藥,必有所本」,官方醫書編修常融合民間驗方與歷代經典,王光佑等人的工作即體現此趨勢。其參與的本草整理,可能涉及以下中醫專業內容:
- 藥性歸經理論:宋代進一步發展藥物歸經學說,注重藥材與經絡的對應關係。
- 炮製技術規範:官修本草對藥物炮製(如蒸、炒、炙)的記載更趨細緻,影響後世用藥標準。
- 方書彙編:整合《千金方》《外臺秘要》等前代方劑,強調整體辨證與藥證相符。
歷史定位
王光佑雖未見個人著作傳世,然其協同官方醫家群體編修本草,對北宋醫學體系的制度化具有推動作用。宋代本草學的發展,不僅承載藥物知識,亦反映當時「儒醫」文化下醫學與理學的交互影響,王光佑的參與可視為此歷程中的一環。
(註:本文依據現存宋代醫史文獻與中醫藥學發展脈絡綜合撰寫,若需進一步考據,可參閱《宋史·藝文志》及《中國醫籍考》等資料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