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袞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袞

生平與醫學背景
王袞(生卒年不詳),北宋時期醫家,太原(今山西太原)人。其父因誤治而喪命,母親亦體弱多病,此際遇促使他潛心鑽研醫術,廣蒐民間驗方。歷時二十餘年,累積方劑七千餘首,後精選其中臨床驗證有效者五百餘方,編纂成《王氏博濟方》,展現其對中醫方劑學的深厚造詣與嚴謹態度。原書已散佚,現存版本為清代《永樂大典》輯錄殘卷,分五卷,收方三百五十餘首,內容涵蓋內、外、婦、兒諸科,反映宋代方劑學之發展。

學術貢獻與《王氏博濟方》特色
《王氏博濟方》(又稱《博濟方》)以「博採眾長,濟世活人」為宗旨,所錄方劑多具簡便驗廉之特點,符合宋代醫家重視實證的風氣。書中分類清晰,如:

  1. 內科:載有氣血調理、傷寒溫病治法,如「香芎散」治風邪頭痛,體現祛風通絡的用藥思路。
  2. 外科:收錄瘡瘍、跌打方,強調活血化瘀與解毒並行,如「五香連翹湯」活用金銀花、連翹等清熱藥。
  3. 婦科:重視調經與產後調護,方中多見當歸、川芎等養血之品,符合宋代婦科「以血為本」的理論。
  4. 兒科:收錄小兒驚風、疳積治法,注重藥性平和,如「醒脾散」以健脾消積為主,少用峻烈之藥。

其方劑組合嚴謹,多配伍「君臣佐使」,並註明加減化裁,體現辨證論治精神。部分方劑沿用至今,如「平胃散」加減應用於脾胃濕阻證,顯示其臨床價值。

歷史地位與影響
王袞曾任中書堂後官、大理寺少卿等職,雖非專職醫官,但其著作融合官修醫書之系統性與民間驗方之實用性,對後世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等典籍具啟發作用。其重視方劑療效驗證的態度,亦反映宋代醫學「由博返約」的學術傾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