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國祥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國祥(1748-1812年),清代著名醫家,字永嘉,浙江海寧鹽官人。其出身於醫學世家,承襲家學,醫術精湛,並於臨床實踐中形成獨特見解,尤擅溫病理論與治法辨析。
學術背景與醫學貢獻
王國祥繼承並發展了其祖父王秉衡(字孟英)的醫學思想。王秉衡曾撰《重慶堂隨筆》,然書未成而卒。國祥遂接手增輯註疏,補益內容,於書中深入探討溫病範疇的暑濕與暑熱證治。他主張溫病當以清解透邪為要,反對當時盛行的溫補之法,推崇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(張從正)的「攻邪論」,認為「邪去則正安」,強調以汗、吐、下三法驅邪外出的重要性。此觀點與清代溫病學派重視「清熱養陰」的主流思潮形成對比,展現其獨立思考的醫學見解。
理論特色與臨床觀點
- 批判溫補濫用:
王國祥針對當時醫界濫用溫補(如參、芪等藥)的風氣提出質疑,認為此舉易致「閉門留寇」,使邪熱內遏,反加重病情。尤其於暑濕、暑熱證中,過用溫補可能助長濕熱黏滯,不利氣機宣暢。 - 暑病辨治:
其對暑邪致病機轉剖析精微,區分暑濕(溼重熱輕,纏綿難解)與暑熱(熱勢熾盛,易傷津液)之異,治法上主張濕重者當芳香化濁(如藿香、佩蘭),熱盛者則清熱滌暑(如石膏、知母),並注重通調三焦氣機。 - 承啟溫病學發展:
其孫王孟英為清代溫病學集大成者,撰有《溫熱經緯》等經典,學術脈絡上可見王國祥對暑濕、攻邪法的見解對後世影響深遠,間接促成溫病學派理論的完善。
著作與遺緒
王國祥雖未完成《重慶堂隨筆》全書,然其增訂內容已展現深厚的臨床功底與理論創新。其不拘泥於時俗、重視邪正關係的治療思路,為清代溫病學的多元發展提供了重要參照,亦反映其家族醫學「重實證、輕窠臼」的學術風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