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好古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好古(約1200-1264年),字進之,號海藏,金元時期趙州(今河北省趙縣)人,為金元四大家學術體系之重要傳承者與發揚者。其學術淵源兼承易水學派宗師張元素與李杲(李東垣),或謂先後從學於二者,故得融會「臟腑辨證」與「脾胃內傷」學說,形成獨特之陰證辨治體系。
學術背景
-
師承體系
王好古深得張元素「臟腑標本虛實寒熱辨證」之要旨,復承李東垣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之論,尤擅將二者運用於傷寒三陰證辨治。其學說特色在於:- 強調「三陰可補」:主張太陰、少陰、厥陰證可從溫補入手
- 發展「陰證學說」:系統辨別內傷陰證與外感陰證之異同
-
經絡辨證特色
在《醫壘元戎》中以十二經為綱,創「經絡—臟腑—證候」三維辨證模式,如:- 足太陰脾經病分虛實:實證主以厚朴三物湯,虛證則用理中湯加減
- 手少陰心經病辨寒熱:熱證選導赤散,寒證則投桂枝甘草湯
臨證貢獻
-
陰證辨治體系
《陰證略例》集其治療陰證心法,重要創見包括:- 提出「陰陽易辨」與「陰證難識」的辨證難點
- 確立「脈—證—藥」對應法則:
- 脈沉遲+腹滿吐利 → 四逆湯類方
- 脈微細+但欲寐 → 附子湯證
- 首創「神鬱」概念,描述少陰病心腎陽衰之神識改變
-
本草學創新
《湯液本草》系統整理張元素藥物歸經理論,並發展為「引經報使」學說:- 按六經分類藥物:如太陽經用羌活、藁本
- 提出「製方體用」說:闡釋藥物配伍如何影響歸經走向
重要著作
-
《醫壘元戎》
以「運氣—經絡—方證」為架構,首創「六經傳變時間模型」,認為:- 太陽病解於巳午時(9-13時)
- 陽明病解於申酉時(15-19時) 並收載驗方如「海藏白朮湯」,治太陰中風四肢煩疼。
-
《此事難知》
專論傷寒疑難證辨治,重要觀點包括:- 「三陰三陽用藥法」:提出少陰病分寒化熱化兩途
- 「標本先後治則」:區分陰證急重時當先溫裡後解表
學術影響
王好古上承《內經》「陽生陰長」理論,下啟明代溫補學派,其「陰證辨治」體系為後世治療虛寒性病證奠定基礎。所創「養榮湯」等方劑,經薛己《內科摘要》發揮後,成為溫補派代表方。另於痘疹辨治方面,《癍疹論》首提「疹屬太陰,痘屬少陰」之說,影響明代萬全《痘疹心法》的理論建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