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王懷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懷隱

生平與仕宦
王懷隱,北宋時期著名醫官,原籍睢陽(今河南商丘)。早年為道士,居於京師(開封)津隆觀,因精通醫術而聞名。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(約976年),應詔入朝任職,初授「尚藥奉御」,後晉升為「翰林醫官使」,掌管宮廷醫政。其醫術精湛,曾成功治癒吳越王之子錢惟浚之疾,深得太宗及王公貴族信任。

醫學貢獻
宋太宗重視醫藥,曾將所藏秘方千首交由翰林醫官院整理。王懷隱偕同副使王祐、鄭奇及醫官陳昭遇等人,廣泛蒐集歷代方書,以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為理論框架,按病症分類編纂,收錄方劑萬余首,歷經14年編修,於淳化三年(992年)刊行《太平聖惠方》一百卷。此書結構嚴謹,每類病症先述病因病機(援引《諸病源候論》),後列方藥,涵蓋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等科,保存大量已佚古籍內容,如《近效方》《古今錄驗方》等,具極高文獻價值。

《太平聖惠方》之特點

  1. 理論與方藥結合:以巢元方病原學為綱,系統整合唐宋以前醫學理論與臨床經驗。
  2. 方劑豐富:收錄膏、丹、丸、散等劑型,如「紫雪丹」「至寶丹」等名方,部分沿用至今。
  3. 針藥並重:記載針灸療法與藥物配合運用,反映宋代綜合治療思想。
  4. 保存佚文:書中援引多部失傳醫籍,為後世考據唐宋醫學提供重要線索。

學術影響
《太平聖惠方》為中國首部官修綜合性方書,奠定宋代醫學整理基礎,其編纂模式影響後世《聖濟總錄》《普濟方》等巨著。王懷隱主導此工程,展現唐宋醫學過渡時期的承先啟後角色,尤其對病因學與方劑學的系統化貢獻卓著。其個人由道入醫的經歷,亦反映宋代道教醫學與官方醫學的密切互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