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王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績(約585-644),字無功,號東皋子,絳州龍門(今山西河津)人,唐代著名醫家與文人。其兄王通為隋末大儒,兼通醫道,家族學術背景深厚。王績早年曾任秘書省正字,後棄官歸隱,潛心醫學與著述,以醫術濟世,兼具文人風骨與醫者仁心。
醫學背景與學術淵疴
唐代為中醫理論體系深化之關鍵時期,王績生當其時,深受《黃帝內經》與《傷寒論》影響。其醫學思想融合道家養生觀與儒家濟世精神,強調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辯證。雖未傳世醫著,然其詩文如《東皋子集》中多見醫理隱喻,如以草木藥性喻人世,反映其對中藥「四氣五味」與「升降浮沉」理論之嫻熟。
臨牀特色與養生理論
- 針藥並用:唐代醫家重視針灸與方劑結合,王績承此傳統,擅長以針砭調氣,輔以湯藥。其處方注重「辨證求因」,尤重脾胃調理,符合孫思邈《千金方》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之說。
- 導引吐納:受道家影響,王績提倡導引術以疏導經絡,《唐書》載其「躬耕東皋,服食養性」,實踐《內經》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之養生原則。
- 五運六氣:唐代醫家重視氣運學說,王績亦探究氣候與疾病關係,其《醉鄉記》隱含「六淫致病」之思,如以「風土異氣」解釋地域性疾病差異。
歷史定位
王績之醫術雖未系統存世,然其融通醫道與文學,反映唐代士人「儒醫一體」之風尚。其隱逸行醫之姿,亦契合「大醫精誠」精神,後世視其為「道醫」代表人物之一。中醫史學家考據,其醫學實踐可能透過家族傳承影響王勃(姪孫),間接促進初唐醫學發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