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介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介,字聖與,號默庵,南宋時期著名畫家,祖籍琅琊(今山東一帶)。其人工筆細緻,尤擅繪事,曾任太尉一職。晚年歸隱故里,潛心觀察並繪製當地藥草,以工筆技法寫生,共輯錄二百零二種,編纂為《履巉岩本草》三卷。此書不僅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彩色本草圖譜,更因其筆法精妙、設色鮮活,成為後世研究中醫藥學與博物繪畫的重要文獻。

《履巉岩本草》在中醫學的價值

  1. 本草圖譜之開創性
    書中藥草皆以寫生方式繪製,形象逼真,明確標註形態特徵與生長環境,如黃精半夏等常用藥材,均詳細描繪其根、莖、葉、花之別,輔以色彩標示,對後世本草學的圖文考證影響深遠。
  2. 藥物分類與應用
    王介結合宋代醫家經驗,書中藥材多註明性味(如寒、溫)、歸經(如肺、脾)及主治功效(如清熱、祛濕),部分內容與《證類本草》互為呼應,反映當時民間與官方本草知識的交融。例如:

    • 紫蘇:「性溫,味辛,主散風寒,行氣寬中」;
    • 地黃:「生者性寒,熟者性溫,補血養陰」。
  3. 地域特色藥物記錄
    書中收錄多種江南地區特有藥草,如虎耳草(治耳疾)、馬鞭草(活血散瘀),為研究南宋地方用藥提供實證。

藝術與科學的結合

《履巉岩本草》的彩繪技法,繼承宋代院體畫風格,以礦物顏料設色,使藥材色澤歷久彌新。其圖像兼具審美與實用性,例如對芍藥的描繪,既能辨識其藥用根部形態,又保留花卉藝術之美,成為後世《本草綱目》插圖的參照範本。

今存抄本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,為研究中醫藥史、博物學及繪畫藝術的珍貴遺產,彰顯南宋時期醫藥文化與自然觀察的高度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