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九思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九思(1468-1551年),字敬夫,號渼陂,陝西鄠縣(今屬西安)人。明代官吏,兼通醫學,為弘治九年(1496年)進士,歷任吏部主事、郎中。其人不僅以文學見長,更精研醫理,與人合注《難經》,傳世有《王翰林集注黃帝八十一難經》五卷,是中醫學史上的重要注釋著作之一。

醫學貢獻

王九思參與集注的《難經》,全稱《黃帝八十一難經》,是中醫理論經典之一,相傳為扁鵲所作,內容以問答形式闡發《黃帝內經》的疑難要義,涵蓋脈學、經絡、臟腑、病因病機、針法等諸多方面。

《王翰林集注黃帝八十一難經》特點

  1. 彙集諸家之說
    此書並非王九思獨撰,而是集結了歷代醫家如呂廣、楊玄操、丁德用等人的注解,並加以考訂評述,體現了明代醫家對《難經》的繼承與發揮。
  2. 重視經絡與脈診
    《難經》尤重脈學,如「獨取寸口」的診脈法(見《難經·一難》),王九思在注釋中進一步闡釋寸關尺三部的陰陽配屬,以及五臟六腑之氣在脈象上的反映,對後世脈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  3. 闡釋臟腑生理
    書中對「命門」「三焦」等概念多有辨析(如《難經·三十六難》論命門功能),王九思承襲前人觀點,結合臨床實踐,強調命門為先天之氣所繫,與腎陽密切相關,此說為明代溫補學派奠定部分理論基礎。

醫學思想

王九思的注解體現了明代醫家「尊經崇古」的風氣,同時注重實用性。他將《內經》與《難經》理論相互印證,尤其關注氣血運行與臟腑關係,並在針法(如《難經·七十八難》論補瀉手法)、病因辨證等方面提出見解,反映其融合理論與臨床的學術取向。

歷史地位

《王翰林集注黃帝八十一難經》是現存重要的《難經》注本之一,不僅保留宋元醫家的佚文,亦展現明代中醫理論的詮釋特色。王九思雖以仕宦聞名,然其醫藥之作,足證其於傳統醫學傳承之功。